今年会·体育备用网址

新闻动态

商羯罗灭佛的历史全过程——无力回天的悲剧人生

发布日期:2025-08-07 12:52    点击次数:136

由于印度是热带季风气候,漫长的雨季,并不适合世俗政治的推行,相反宗教以其强大的浸润能力,其凝聚力远远大于政治的统治,所以印度这个国家一直是宗教自治为主,政治活动在一年中只有三个月可以推行。这就使得印度的婆罗门宗教领袖的地位远远高于剎帝利政治阶层。当然,婆罗门种姓和剎帝利种姓之间的争斗,其实就是婆罗门教和沙门思潮之间的争斗。

婆罗门教为印度贡献了伟大的政治家考底利耶,考底利耶创造了曼茶罗政治模式,他协助旃陀罗笈多国王抗击亚历山大入侵,推翻难陀王朝,为孔雀王朝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考底利耶以一己之力,为婆罗门阶层参政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这有点像中国古代皇帝迷信隐士一样,主要原因还是隐士群体中不少人有卓越的政治才能。

然而婆罗门教在公元前5世纪遭受了沙门思潮。如果说,婆罗门教思想仅仅局限于印度本土,则沙门思潮作为轴心时代的思想,后来成为了全球性的思想。比如佛教,早期的小乘佛教由于强制性的要求必须灭五蕴才能证得极果,导致在传教的时候,被当时的罗马、波斯和东汉斥为煽动自杀的邪教,《罗马史》记载了小乘僧人在罗马传教的时候鼓动灭五蕴,被驱逐出境。

东晋的王导也曾因为小乘僧人在建康传教,鼓动灭五蕴,东晋的士大夫经过研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毁伤不孝,人之不孝与禽兽无异”,因此驱逐小乘。小乘因为教义上的硬伤,遭受到严重打击,于是升级为大乘,严禁灭五蕴,规定必须修大乘三十七道品才能见佛性,这就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为了证实佛性的优越性,引进了婆罗门教的般若和唯识理论体系。注意,般若和唯识都不是佛教原创,而是婆罗门教教义。

图片

世界宗教体系

婆罗门教的般若、唯识和本体论思想在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逐步成为印度所有宗教和哲学的源头,所有的宗教都以这三套思想体系来证明自己的合理性。

公元一世纪,佛教的高级僧侣龙树菩萨将婆罗门教般若教义进行统一整理,号称中观思想,其实就是婆罗门教《奥义书》中的不二论思想。龙树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在百乘王朝(即萨塔瓦哈纳第二王朝)任职国师,推动变法,改革松散的封建制,推行中央集权。龙树在百乘王朝的第十三任国王耶那.斯里.萨塔卡尼(Yajna Sri Satakarni)手下任丞相,大力运用佛教人才。

佛教寺庙

此时的佛教正处于小乘升级为大乘的鼎盛时期,大乘佛教的大乘三十七道品全面碾压婆罗门教的般若和唯识思想,思想家辈出,由于僧团人数的不断增加,文化水平远高于当时其他宗教,因此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为后来佛教不断参与印度政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惜龙树之后,大乘佛教再没有出现一位能与之比肩的政治家,而龙树的改革却使得剎帝利阶层异军突起,王权加强,成为能与神权颉颃的不可抗拒的势力。

笈多王朝覆灭后,群雄四起,小邦林立。543年, 自称有王公血统的补罗稽舍一世领兵攻占伐卡塔卡王朝治下的法塔皮山堡,转战德干西部,并于550年建立遮娄其王朝。遮娄其王朝的领袖普拉克欣二世在击败戒日王成为印度当时最强大的霸主后,就不经婆罗门教授受,自我加冕为毗湿奴的人间化身(Parameshvara,即至高无上的主宰,毗湿奴的称号之一),剎帝利第一次将婆罗门阶层按在地上摩擦。

公元7世纪,印度出现了瞿折罗、罗湿拘罗陀、波罗三国争雄时代,三国的国王跳过婆罗门,纷纷自行加冕为神,婆罗门教再次被按在地上摩擦。

更为打脸的是,帝毗再也(Digvijaya)运动,将转轮圣王的概念也完全篡改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政客。

图片

商羯罗传教

商羯罗就出生于西南印度喀拉拉邦马拉巴尔海岸的伽拉迪,属婆罗门种姓。少年时随印度著名的吠檀多不二论者乔奈波陀(640~690)的弟子乔频陀学习婆罗门的经典,掌握了婆罗门教的般若、唯识和本体论思想,著《示教千则》,将婆罗门教中般若、唯识和本体论的知识集中起来,加以注解。商羯罗并没有创造任何思想,他只是将婆罗门教中哲学的部分集合起来了而已。读过《示教千则》的佛教徒会误以为,这本书是佛教经典,读过《示教千则》的耆那教教徒会误以为,这本书是耆那教经典……

商羯罗有一个宏大的政治目标,就是要达成“君王与婆罗门共天下”的美好形式。商羯罗甚至设想了像中国一样的科举制,对婆罗门教高级僧侣进行科举考试,考上者就成为国家政治官员。商羯罗企图建立类似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僧侣组织,也就是僧社,同时掌管政权和教权,让宗教自治。商羯罗此后遍游印度各地,在贝纳勒斯曾与其他哲学派别进行辩论,其目的就是让所有宗教承认自己都是婆罗门教般若和唯识思想的山寨版,就像一个中国儒生企图将公羊派、谷梁派统一成儒家,尊孔子为唯一标准一样,商羯罗这一步达到了,他进入那烂陀寺辩论,迫使佛教徒承认自己的般若和唯识思想都是割裂的婆罗门教教义。

图片

商羯罗的理想

商羯罗的政治目的是统一印度教,弥合印度教分裂,使印度教统一起来恢复婆罗门群体在世俗社会的独立性。商羯罗统一印度教的目的是实现了,但是其政治目的却遭受了重创。而婆罗门教中的达沙那米传系教团,在几百年内作为托钵僧存在,他们被拒绝进入世俗权力机构,并且对僧侣参政表现出严重的鄙视,很快这种鄙视便传遍了整个印度宗教界,加之印度政治势力的推波助澜,这种鄙视很快成为一种道德高地,将商羯罗的政治理想碾得粉碎。

商羯罗32岁就去世了,到死也没能看见自己的政治理想有丝毫实现的希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